首页 笔记 图片 查字 
汉字:
拼音:yù yu
笔画:16
浏览:285
解释:

諭 yù
“ 愉 ”的被通假字。“ 谕 ”的繁体字。
1.告晓;告知。
“掌四方之獄訟, 諭 罪刑于邦國。”郑玄注:“告曉以麗罪及制刑之本意。”孙诒让正义:“謂以刑書告曉邦國。‘制刑之本意’,謂依罪之輕重制作刑法以治之,其意義或深遠難知,訝士則解釋告曉之,若後世律書之有疏議也。” 《周礼·秋官·讶士》
“子大夫明先聖之業,習俗化之變,終始之序,講聞高誼之日久矣,其明以 諭 朕。”颜师古注:“ 諭 ,謂曉告也。”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
“高宗命理藩院移文撒納特,告以伊犁本我地,舍楞乃我叛人, 諭 以大義,而遂受之。” 清·俞正燮《癸巳类稿·俄罗斯事辑》
2.告谢。
“寡君之疾久矣,上下神祇,無不徧 諭 ,而無除。”韦昭注:“謂祭祀告謝。” 《国语·晋语八》
3.教导;教诲。
“此教訓之所 諭 也。”高诱注:“ 諭 ,導也。” 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
“子孫僕役有過,徐訓 諭 之,不輕辱駡。” 宋·司马光《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》
4.指告诫的言辞。
“止凡人之鬭鬩,則堯舜之道,不知寡妻之誨 諭 。”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序致》
5.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或指示。亦特指皇帝的诏令。
“上使平持節宣 諭 ,令其和解。” 《隋书·长孙平传》
“﹝皇帝﹞特降者爲 諭 ,因所奏請而降者爲旨,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爲 諭 。” 《清会典·办理军机处·军机大臣职掌》
“老爺的 諭 ,除了上墳燒紙,要有本家爺們到他那裏去,不許接待。” 《红楼梦》第九四回
“元谕用白话,我看大概是出于官意的。” 鲁迅《书信集·致郑振铎》
6.学官名。即教谕。 宋 代在都城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, 元 、 明 、 清 县学皆有此官,掌文庙祭祀和训诲所属生员。
“﹝嘉定七年八月﹞癸卯,復建宗學,置博士、 諭 各一人,弟子員百人。” 《宋史·宁宗纪三》
“話説蔡京在武學中查問那不聽他談兵,仰視屋角的這個官員,姓羅名戩,祖貫雲南軍達州人,現做武學 諭 。” 《水浒传》第一○一回
“﹝陳廷獻﹞官蘭 諭 三十餘年,不問家人生産,唯以飲酒賦詩爲事。” 清·陈其元《庸闲斋笔记·冷官风趣》
7.明白;领会。
“舉之以語,考之以事,能 諭 ,則尚而親之。” 《晏子春秋·问上二七》
“竊詳《春秋》之義,其所未 諭 者有十二。” 唐·刘知幾《史通·惑经》
引唐·高彦休《唐阙史》:“又問曰:‘太上老君何人?’曰:‘亦婦人也。’問者益所不 諭 。乃曰:‘《道德經》云:“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!”’” 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五二
8.表明;显示。
“君子非人者,不出之於辭,而施之於行。故非非者行是,惡惡者行善,而道 諭 矣。” 《鬻子·撰吏》
“禮者,外節之所以 諭 内也。”陈奇猷集释:“ 諭 ,表明也。” 《韩非子·解老》
“故善 諭 威者,於其未發也,於其未通也。” 《吕氏春秋·论威》
“衰絰菅屨,辟踊哭泣,所以 諭 哀也。”高诱注:“ 諭 ,明。” 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
9.比喻;比拟。
“請以市 諭 :市,朝則滿,夕則虚,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;求存故往,亡故去。”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“當以疾病爲 諭 ,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?” 北齐·颜之推《顔氏家训·教子》
“盡搜天地物,無 諭 此時情。” 唐·熊孺登《至日荷李常侍过郊居》诗
“宣己 諭 物,言志之方也。” 清·钱谦益《〈徐元叹诗〉序》
10.姓。